孕前保健
防病优生
女性早孕
怀孕常识
孕前营养
孕中保健
孕期疾病
孕期饮食
孕期保健
分娩保健
临盆待产
分娩时刻
产前诊断
产后保健
靓丽重现
产后心理
产后保健
月子饮食
宝宝保健
育儿心理
婴儿期
哺乳知识
母婴交流
母婴交流

如何发挥大学生群体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作者:小编 来源: 日期:2018/2/12 0:25:09 人气: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本情况的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自2015年5月以来,调研组对三个层面的群体进行专题调研。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开展了调研,共问卷调研600多份,同时辅以小组的形式深入。二是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主要是对广西民族大学开展暑期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调研,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一组队伍以个案进行。三是对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调研,主要在百色市平果县、河池市南丹县等数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开展调研,通过小组座谈、个别、会议座谈等,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选调生等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调研。

  我国各民族长期形成“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散居”,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也往往形成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局面。

  的确立和完善,真正实现了各族群众在、经济、文化、社会利益上的一致性,增加了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民族交流更加丰富多样。

  党的民族政策确保了各民族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既充分展示自己又能够充分发展自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各民族的共同点越来越多,但各自的特点并不会因此减弱。

  现代教育在后现代主义的强烈质疑和下,已再难重现昔日建构于想象的主体性之上的辉煌景象,而逐渐由主张取消主体性原则的后现代教育取代,该所重点关注的就包括“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相互交往于沟通的教育目的观”。

  概括地说,人类交往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无外乎突出地表现为与人以及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的收获,从而达到增长经验见识、提高协商能力的效果。

  (三)微观个体:民族地区大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与一般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身处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群体,除具备一般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性之外,还会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自身民族身份的对比差异,而与一般大学生群体呈现不同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该群体具有更为强烈的民族感。

  (一)在校大学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存在制约因素1.在校大学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存在浅层化

  针对认识来源的问题,与最高比例所呈现的差距表明了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对学校有关工作的认可问题,在肯定态度与否定态度几乎平分秋色的下,实则持几近否定意见的比例是最高的,并且与完全否定的比例一起统计,其比例较之肯定态度之和则略高几许。由此可见学校对这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成效甚微而不被该群体所看重。

  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不知道有民族班级。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都很高,以致弱化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少数民族人群对民族事项的度。

  (二)在校大学生校外实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存在制约因素1.在校大学生校外实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识相对薄弱

  在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中,对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识还相对薄弱,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着积极的热情与持续的动力,但他们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实践经验与技巧则显不足。

  (三)大学毕业生群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存在制约因素1. 大学毕业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还需较长时间培养

  大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因其相对浅薄的社会阅历而导致其在交往技巧上欠缺,这需要他们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适应社会。

  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有时可能会出现与少数民族群众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民族文化冲突,进而影响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各级的统筹下,高校应抓好相关文件的落实,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对民族常识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对民族政策常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政策意识;要加强对民族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各级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到普遍落实,保障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通过民族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特区,扩大经济发展自主权。

  应制定有关的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少数民族地区作贡献,他们在带去技术的同时,其先进的观念也会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产生影响,这也是加强交流的重要途径。

  各级应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生活、就业上的方便。各级还应引导和支持高校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党和应继续民族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倾斜性的招生政策,大力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人数极少的少数民族,应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制度,努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应积极参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着力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等问题的调研,积极与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出台有关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办法。

  各级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推进民族理论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思想》等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校外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在教育管理方面下功夫,注重从细微处强化大学生群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文化建设活动,如设立适当的经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

  可以建立“四大平台”:一是学习互助平台,二是科研创新平台,三是社会实践平台,四是文化交流平台。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关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调研报告》摘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