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保健
防病优生
女性早孕
怀孕常识
孕前营养
孕中保健
孕期疾病
孕期饮食
孕期保健
分娩保健
临盆待产
分娩时刻
产前诊断
产后保健
靓丽重现
产后心理
产后保健
月子饮食
宝宝保健
育儿心理
婴儿期
哺乳知识
母婴交流
临盆待产

接生史 女人们开始逃离“鬼门关”

作者:小编 来源: 日期:2019-5-6 8:50:23 人气:

  在医学落后的年代,女人生孩子被比喻成过鬼门关。为了帮产妇们逃离鬼门关,80年前的南京市卫生局,曾试图把一批民间的接生婆培养成合格的现代产科医生。1930年11月29日,他们委托《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市卫生局定期开始训练接生婆》的消息。消息称:“对于旧式接生婆,自当严予淘汰,只因旧社会间犹狙于积习,而接生婆遽予汰斥,不无予其生计发生影响,故经筹划,特办接生婆训练班。”

  那么,这些以文盲居多的产婆,能成功转身吗?即使她们成功转身,千百年来已经习惯了在自家床上生孩子的妇女们,有勇气走出,把最私密的部位给医院吗?

  20世纪初,我国的产科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产妇在生孩子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稳婆”,也就是民间的接生婆。这些接生婆大多是一些没有医学知识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的接生方式往往令人。

  到什么程度?清朝末年,来自英国的医生波尔特,在他撰写的医学报告里有生动的描述。波尔特是1901年到福州附近的福清县工作的,是第一位到这个小城市的西医产科医生。在福清,他看到所有的产妇都在家中分娩,一般的场景是这样的:产妇坐在床边,丈夫坐在身后支持产妇身体,接生婆在产妇前面忙碌;为了给婴儿“开”,这些缺乏医学知识的接生婆会用长指甲抓破孕妇的会阴、甚至宫颈,无情的抓挠,常常给产妇留下无愈的,甚至带来名为产褥热的夺命产后症。在高烧、寒颤和下腹部疼痛中,产妇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生下宝宝,撒手。

  在西医产科刚刚进入中国时,普遍持怀疑态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们即便去了医院,也不肯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在中国进行的第一例产,最终半途而废。这次手术,是在广东博济医院进行的,病人是一位生第三胎的妇女。她因难产被送到医院,医生为她剖开子宫,顺利地取出婴儿。手术后,产妇发烧,并出现盆腔感染,但她的家人却要求出院。博济医院医生斯万提供的报告中猜测:“未能随诊,产妇可能死亡。”

  接生婆助阵孕妇分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20年代。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张慰丰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20年到1930年之间,估计有20万识的旧式接生婆分布全国,导致产妇死亡率千分之十五,婴儿死亡率千分之一百五十到千分之三百。“同一时期,英、美、法的产妇死亡率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婴儿死亡率是千分之八十到千分之九十。中国是他们的三到五倍。”

  被称为我国妇幼卫生事业拓荒者的杨崇瑞,在1928年做过一个统计,“中国每日孕产妇死亡不少于500人,其中400人非无法抢救,救治方法为产前保健。”

  产前保健和科学助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则,产妇和家人对西医不了解、不信任,不愿意去医院;二则,即便有心想去,昂贵的费用也让人望而却步。于是,培养一批合格的助产人员,让更多的产妇和婴儿远离鬼门关,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中央日报》刊登的消息不难看出,南京市卫生局为此已经拿出了具体的措施开办接生婆训练班。对旧式接生婆进行专业,不仅可以壮大的助产人员,而且不至于让原来的接生婆因失业而生计无着落。

  从1930年在《中央日报》刊登的短短300字消息来看,尽管南京市卫生局大张旗鼓地宣传已久,可是前来报名的接生婆并不多,只有26人。按照1930年南京城区57万人来计算,接生婆绝对不止26个,为什么报名的人这么少呢?

  让我们看看江苏省的吴县卫生科在1928年对接生婆提出的条件:首先要耳聪目敏,肢体健全,充足,无传染病,年龄则要在30岁以上、60岁以下。看上去这些条件并不难达到,即使这样,吴县只筛选出了8名合格者。不过,这只是身体方面胎梦大全的要求,很多通过“面试”的接生婆最终未能合格,是卡在了专业课程上。

  从《中央日报》的报道可以得知,开办的接生婆训练班,一期需要学习两个月,每日下午都要上2个小时课。开设的科目也相当复杂,有解剖学大意、产科学大意、消毒学大意、产褥须知、胎儿保养法、模型实习、接生婆规划,一共七门课程。可以想到,对于很多大字不识几个、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大姐大妈们来说,要掌握这些知识,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她们“不免有观望不前,自感放弃者”。一挣扎,成功的,绝对都是佼佼者。

  1932年,南京市区推行免费接生,先是在两家诊疗所增添助产士,开展产科检查。1933年2月,全市所有诊疗所都设助产门诊,中央医院添加产科病房,收治难产孕妇。同时,市卫生事务所也开设助产门诊,专为市内孕妇免费接生。从这一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到卫生事务所分娩。

  孕妇逐渐认可新式的接生方法,和提供的免费接生有关,也和新观念的普及分不开。家住网巾市的刘郑荣生于1928年,她告诉记者,她出生时,家里就是喊了接生婆来帮忙:“还好我是顺产,妈妈受的罪不算多。我家在江宁有几亩地,生我时正好是农忙,妈妈只在家休息了两天,就下地干活了。到了大弟出生时,妈妈就了,硬是在床上疼了一整天,弟弟才出来。可怜的大弟弟出来没几天,就因为破伤风送了小命。妈妈也落了一身的病,一年四季都病歪歪的,干活也大不如以前了。二弟出生在1934年,当时,我爸爸已经开始做生意了,城里两头跑。他听说城里的卫生所都开始新式接生了,对大人小孩都好,就主张我妈妈到城里来生。我家爷爷、奶奶不同意爸爸的意见,劝了好久,才答应了。”

  记者对照资料发现,刘郑荣二弟出生的这年,南京市内选择到医院和卫生所生孩子的产妇共有2122名。而当时,南京每年出生的婴儿约在12000人左右。虽然仅仅占六分之一,但显然,科学生育的观念已渐渐普及开来。据《现代快报》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