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保健
防病优生
女性早孕
怀孕常识
孕前营养
孕中保健
孕期疾病
孕期饮食
孕期保健
分娩保健
临盆待产
分娩时刻
产前诊断
产后保健
靓丽重现
产后心理
产后保健
月子饮食
宝宝保健
育儿心理
婴儿期
哺乳知识
母婴交流
防病优生

“治未病”的含义与作用 [图]

作者:小编 来源: 日期:2019-9-8 8:32:15 人气: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治未病”,多次论及“治未病”实践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治未病- 基本含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

  1.1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1.2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或者向疾病态。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其发作。

  2 既病防变:指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疾病传至深处,终止其发展,传变.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3瘥后防复:指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疾病初愈,虽症状消失,但此时未尽,正气未愈,气血未定,未平,必待调整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

  “治未病”与疾病的预防措施相吻合: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针对机体、和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预防亦称康复治疗,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

  未病先防-传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前,遗传疾病控制在受孕前。已病早治-疾病发生后,重视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病防变-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从单纯重视疾病后期诊治到重视疾病的全过程。瘥后防复—强调人们逐步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也谈中医“治未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智敏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有人望文生义,有药物“治未病”乃至养生的倾向,因此有必要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为其“正名”。古人所说的“治未病”是特有所指的,并不是教人无病服药以强身防病。这源于他们对“疾”和“病”的认识。《说文解字》认为“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早期“治未病”的含义是治“疾”防“病”。即早治小病,预防大病,目的是及早治疗,防微杜渐。

  《黄帝内经》也强调:“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情加重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想起打井,该上战场了才想起要铸造兵器一样,那是来不及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蔡桓公病情从“疾”向“病”的发展过程。扁鹊先言“君有疾在腠理”,后言“君之病在肌肤,君子病在肠胃”,亦即由“疾”转“病”,由浅入深,先期要“治已疾而未病”。最后,蔡桓公“病”重而入骨髓,扁鹊自知“病”已难治而遁逃。《抱朴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对“治未病”的准确解读。

  当然,中医有“人有所苦谓之病”的疾病观。但是,因劳累导致的身体疲惫,因心情不畅导致情绪不好,或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等,现代医学检查可能未见异常,但都可称为“苦”。中医临床每天要面对各种以“苦”为主诉的患者,此时西医理化检查可能未发现异常,在中医看来是有“疾”或者有“病”,当然需要诊治甚至服药。

  古人在瘟疫流行时也服药预防,这和“治未病”有相近之处,可以看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虽有提高人体正气之意,属虎的属相婚配表但重点还是针对特定的“传染源”。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发挥,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这还是定位在疾病层面。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医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本书从用中医观念认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现象开始,深入浅出、系统的讲述了脏腑养生、养生、四季养生等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保健的和方法。是书绘制了近二百幅插图,编写了几十首养生歌诀,列举了大量的“养生实录”和“养生链接”等内容,增加了本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尽量把中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争取读者朋友读时不累,用时方便”。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尤其是以治未病,即预防疾病为核心。《我最想要的治未病书》是杜建军老师多年来讲授中医养生的体会和经验的整理,为老百姓学习和应用中医养生提供了独到的思和丰富的方法。《我最想要的治未病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核心/002养生实录一 增强小儿体质的方法/003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的首要观念/005

  前言身体健康、心理和谐是现代人们追求良好生活质量的基础。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提高国人的健康素质,为国人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中医学工作者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带来了许多新的健康问题,目前,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如何提高国人的健康素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健康的新观念,了解医学的新知识,预防疾病,而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即“治未病”。其实,“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道:“是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尤其是以“治未病”,即预防疾病为核心,其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值得我们进行推广和学习的。今天,能看到有这样的中医学子,为大众普及中医保健知识,中医养生保健,我感到很欣慰,也希望借此能为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提高国人的健康素质作点贡献。在这里,我也鼓励中医学的年轻志士们通过出版图书、发表文章或在社区搞等途径,更多、更好的中医保健知识,用之于大众,为大众服务。

  是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给读者提供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独到的思和丰富的方法,实用性很强,正如作者所言:“本书读时不累,用时方便”。

  这几天,连阴雨,不断有因雨受灾和死亡的消息传出。据有关报道显示:西安地区今年9月份前18天的降雨量累计近300毫米,相当于260多个西湖的水量,达到50年来同期最大量。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这连阴雨一样阴郁。其实,近些年,什么百年不遇的旱灾、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屡见不鲜,不断地着我们的神经。

  有时候,我经常在想:这些自然灾害现在这么频繁,到底是,还是?难道这是对我们肆意自然、自然的和惩罚吗?,也是自然规律。可是,我们偏偏不想衰老,也不想生病,更不愿意早早就死亡。可事实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平均寿命仍在70岁左右,而现在大量生命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在120岁左右。是谁了我们近一半的生命?另一组数据,则给出了答案:我国现代社会死亡的第一原因是疾病,而且心脑血管疾病又居这些疾病之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病死的,而自然老死者(寿命在100岁以上)凤毛麟角。当我们在面对亲人着疾病的时候,甚至因病而永远地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经常痛苦地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生病?难道这些疾病都不能预防吗?难道这些疾病都不能治愈吗?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不断造成的时候,我们普通老百姓该怎么做?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通过这些年对中医养生的,从以提倡尊重自然、顺时而养和“治未病”为核心思想的中医养生中,得到了: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自然规律去生活,去调养我们的身体,就是减少疾病,健康、延长寿命的最好方法,从而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更快乐一些。

  这时候,天空开始放亮,几朵开始镶上了金边,我依稀看到了太阳的万丈,正要)中破那满天的,就要绽放出那应有的光彩……

  感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孙涛教授!孙教授在百忙中给予本书热忱的关注,并为之作序。这对于我这个中医学子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感之切切!

  感谢郭诚杰老教授!郭老不顾已九旬高龄,逐字逐句彻读拙作,并为本书欣然作序。郭老作为我国针灸学老前辈,博学笃行,德艺双馨,是我等后辈学习的楷模。本书能得到郭老的肯定,是吾辈之幸事!中医之幸事!

  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医院副院长怡女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主任医师常海沧先生,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副主任医师、骨科博士李毅先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学博士李刚先生,西安市儿童医院硕士研究生李静女士,在他们各相关专业领域内所给予热忱的帮助和中肯的!

  最后感谢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的姬艳萍和赵亚强两位好友,以及所有对我的写作和本书的出版发行,提供帮助和做了大量工作的人们! 杜建军2011年9月于古城西安

  中医养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减少疾病、维持健康、延缓衰老的学问。而整体观念是贯彻这个过程始终的观念。整体观念,早在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来。其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事物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可以称为整体观。中医养生中的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首先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意思是说自然界是一个大的整体,人这个小整体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比如自然界的寒热变换,人体内也会有变换与之相应。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昼夜变换,会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各种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合理安排我们自己的饮食、起居、工作和学习等,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维持健康。

  养生实录二熬夜与脱发蓝天白云:我今年31岁了,最近两个月掉头发,掉得很厉害,有些地方都可以看见头皮了;坐得稍微久一些,就觉得腰酸背痛;月经基本正常,就是觉得量好像比以前少一些;饮食也和平常没啥变化:大小便也正常;最近耳朵有时也“隆隆”的响。我平时还是比较重视保养的。我到医院详细检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什么具体原因,大夫说我可能是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给我开了些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药物。可是我吃了都快1个月了,还是不停地脱发,我该怎么办?

  老杜有话说:你最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发生比较重大的事情?蓝天白云:没有,我的工作也较轻松,每天只上几个小时的班,按时吃饭,生活还是很有规律。

  蓝天白云:噢,我平时睡得要晚一些,一般晚上两三点睡觉,不过我每天起床也晚,一般在十点多才起床,每天也都能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

  人一辈子,有1/3左右的时间都在睡觉,比如一个人的寿命有90岁,那么他睡觉的时间就占了30年左右,可见睡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睡觉也要讲科学,该睡的时候就要去睡,不该睡的时候就不要睡。例如有些人熬夜了,第二天他就多睡会儿,想把睡眠补回来,但是睡后仍然感觉头闷、乏力、浑身不舒服。看来,“补觉”也是不行的,最好不要熬夜。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方面,祖国医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简单地讲,我们的起居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去起居,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出来了,阳气充沛,自然界都在活动,都在培养阳气,那么人也应该起床去活动,去养阳气。晚上,太阳下山了,阴气渐盛,而阳气渐衰,都该静,该,该休息了,该养阴了,那么人也不例外,也该睡觉了,该养阴了,通过晚上睡觉充分养养阴,养养肾。

  这样的话。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合理安排起居、生活和工作,我们的身体才能平衡,才能维持健康。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起居有常”的养生。

  按照上述的道理,我来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你的生活习惯是典型地了“起居有常”的养生,该睡觉的时候,你在熬夜,该起床活动的时候,你却在“补觉”。长期这样,你身体的平衡就被了,尤其是严重伤阴了(肾阴为诸阴之阴),伤肾了,肾阴精不足,即所谓肾虚了;而中医上认为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当你肾虚,肾的阴精不足,就不能濡养你的发,你就出现脱发,不能濡养你的耳,你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不能濡养你的骨,累及到你的腰(由于肾主骨生髓,而腰为肾之府),就出现腰酸背痛等现象。

  第一,首先要下决心改变不好的起居习惯,逐渐养成“起居有常”,具体来讲,就是晚上十一点前要睡觉,早上七八点,至少在八点前一定要起床。这一条对你来讲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但必须要!

  第三,每天睡前用热水泡足(水温在40℃左右)20分钟,后揉按涌泉、太溪、三阴交和神门四个,每穴1~3分钟。

  蓝天白云:太感谢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我现在头发也不脱了,在脱发的地方还长出新的绒毛毛,耳朵也不“隆隆”的响了,坐上两三个小时腰也不痛了。噢!就是有时晚上十一点睡下。十二点多才能睡着。

  财成国际

推荐文章